何容妹從教34年,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教書大半輩子就做了兩件事,關心學生,把課上好”。她獲得過全國優秀教師、中國好人、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等系列榮譽。從青春歲月到知天命之年,何容妹將人生最美好的 ...
悠悠西枝江,在惠州大地蜿蜒流淌。白花河畔,坐落著一座看似并不起眼的校園——惠東縣白花中心小學。今年8月,教育部公布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名單,廣東省只有兩位教師入圍,其中一位就來自這里。她就是現年53歲的何容妹。 何容妹從教34年,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教書大半輩子就做了兩件事,關心學生,把課上好”。她獲得過全國優秀教師、中國好人、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等系列榮譽。從青春歲月到知天命之年,何容妹將人生最美好的時光留在白花,在三尺講臺上教書育人,用心澆灌鄉村教育,為鄉村孩子撐起夢想的一片天。 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白花鎮地處惠東縣西南部,距離惠州市區約一小時車程。34年前,何容妹從博羅師范學校畢業后,回到了家鄉白花鎮,成為一名老師。她先被分配到當地的一所中學任教,一年后調往白花中心小學,在這所鄉村小學,一待就是33年。 “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是父親對何容妹的教誨,簡單的一句話也是何容妹幾十年如一日的寫照。在跟學生相處的過程中,何容妹相信真愛育真情,真情換真愛,只有真正的愛才能讓學生感動,被真愛感動的學生,才會懂得感恩。 何容妹教過的學生小曾,逃學、成績差、鬼點子多,是不少人眼中的差生。小曾上六年級時,正好分在何容妹的班。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上,他就送了何容妹一份“重禮”:他不知從哪搬來一塊大石頭,放到講臺正中。 何容妹走進教室看到這一幕時,心里一震,但她沒有大發雷霆,只是跟全班同學說:“今天,我真幸運,竟有同學送我這么一塊‘鎮課’之寶,有了這塊寶,我們的這一節課一定會上得更好!” 下課后,何容妹把小曾“請”到了辦公室,老師們知道小曾的行為后,對他提出了批評。小曾因為這件事逃學,無論家人怎樣勸說,就是不肯上學。 何容妹知道這個情況后,上班時特意繞到他家,約他一起上學。開始小曾根本不愿見何容妹。面對“閉門羹”,何容妹沒有放棄。她搜集了老師和同學對小曾說的話,用小紙條寫好,表揚他平時的仗義、正義感,鼓勵他把聰明才智用在學習上。 連續一個星期,何容妹每天都給小曾送上一張紙條。在第二周的星期一,當何容妹再次來到小曾家時,他已早早吃完早餐等在家里。慢慢地,他習慣了和何容妹一起上學。從那以后,何容妹利用每次和他上學的機會,跟他談生活、談學習,教他做人的道理。 針對小曾成績落后的問題,何容妹經常利用放學后的時間輔導他。就這樣,小曾的陋習少了,成績也慢慢提高了。好些年后,小曾邀請何容妹參加他們的小學同學聚會,并對何容妹說:“何老師,謝謝您!要不是您,我現在可能是社會上的一個‘混混’了。” 曾經有人問何容妹,花這么多時間和心思去幫一個問題學生值得嗎?“值得!”何容妹說,看到迷途中的孩子就想去拉他一把,這就像是一個老師的本能,看到就去做了,沒有想太多。 為留守兒童付出更多的愛 白花鎮地處惠東縣西南部,當地很多人選擇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現象比較常見。在白花中心小學,幾乎每個班上都有留守兒童。何容妹對于這樣的孩子總是格外關注,也傾注了更多心血。 學生小婷,父母離異,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小婷跟隨叔叔家生活。小婷家離學校較遠,每趟來回學校走路要花上近兩個小時。逢刮風下雨,她干脆中午不回家,餓著肚子在校園附近溜達。知道到這一情況后,何容妹很心疼,開始留意起小婷。在得知小婷沒回家時,何容妹叫來外賣解決小婷的午餐,中午安頓她在課室休息,或是送她回家,或是帶她一起回家。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小婷在生活上、學習上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衣服臟了也不知道換洗。何容妹看到后,時常提醒她要洗澡、換洗衣服。學習方面,小婷也經常缺少各種文具,何容妹就把給她買文具當成了自己的事。一段時間相處下來,小婷的面貌有了改善,還喜歡黏著何容妹。同事跟她開玩笑說,何老師又多了個女兒了。 多年來,許多孩子不僅把何容妹當成老師,也將她當成了自己的親人。何容妹有個習慣:每天上班早點到,下班晚點走。這個習慣讓她注意到了許多和小婷一樣容易被忽略的孩子,如中午12點多蹲在校門外打瞌睡的學生、放學后無人來接的學生等。看到這些學生,何容妹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妥善安置,讓他們在學校感受到關愛與溫暖。 除了在生活上關愛留守兒童,何容妹還主動在學業上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幫助。在課后休息時間,何容妹幫學生輔導功課;遇到家庭困難的學生,她盡己所能給予幫助。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何容妹每學期家訪至少50人次,騎車、步行的軌跡遍布白花鎮。對于一心撲在工作上的何容妹來說,每周五天、每天8小時制的工作時間有點少。丈夫經常打趣地跟她說:“別人每周上五天班,你至少上六天啦!”何容妹對此總是淡然一笑。 從教數十年,何容妹不曾放棄一個學生,她用真情換取信任,用真心和學生交心,培養了上千名學生,不少學生畢業后回到了白花鎮,為家鄉事業出力。朱鴻婷就是何容妹教過的學生之一。在何老師的影響下,朱鴻婷畢業后也回到了白花中心小學當教師。 做鄉村教育的先行者 教師是個平凡的崗位,卻有著不平凡的責任和使命。作為土生土長的白花人,何容妹深知,教育對鄉村的孩子而言,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和希望。她把“智慧教書,真誠育人,激情工作”當作座右銘,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鄉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影響更多的人。 為了提升教學能力,何容妹經常用手機或電腦看名師課堂,琢磨教學方法,為了一句教學用語、一個教態、一個教學片斷反復操練。她還經常與老師互動交流,研究教材教法。經過多年的鉆研和打磨,何容妹形成了“三階段、六環節”的課堂教學風格,她的數學課生動有趣,受到學生喜愛,教學成績位居全鎮前列。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何容妹經常閱讀各類書刊,并在學校大力推廣閱讀,在白花中心小學教學樓連廊處就有一處“讀書角”,這是學校特地為學生開辟的閱讀空間。通過讀書,何容妹不但增長了見識,還影響了很多孩子,帶動他們也養成看課外書的好習慣。 工作之余,何容妹積極探索嘗試新的教法,做農村教育教學創新的先行者。她把平時的所教、所學、所思積累下來,撰寫成論文或案例等,所撰寫的30多篇論文、案例、教案等獲縣級以上獎勵,9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先后主持3個市級立項課題并榮獲惠州市教育科研成果獎。 對于每次外出學習和培訓的機會,何容妹格外珍惜。她會把自己的所學所悟記錄下來,與同事分享,做好“傳、幫、帶”的工作。“她是我們的師傅,有什么教學上的困難,我們都習慣找她。”白花中心小學楊老師說。 在鄉村教育的事業中,何容妹不斷成長,也引領鄉村教師不斷提升教學能力。何容妹被聘為惠州市小學數學學科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小學教師培訓者人才庫成員和鎮街黨校百人講師團首批黨員教育講師,她參與的送課活動得到許多學校和老師的好評。 “我教書大半輩子,就做了兩件事,一件是關心學生,另一件就是把課上好。”年逾五十,何容妹的一頭黑發也染上了白色,可走近她,依然能感受到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激情。在獲得全國優秀教師、中國好人、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等系列榮譽后,她追求專業發展的腳步沒有停下來。在何容妹的帶領下,白花中心小學獲評廣東省校本研修示范學校。如今,她和老師們正朝著新方向努力,在鄉村教育土壤中培育更多燦爛“花朵”。 ■記者手記 鄉村教育呼喚年輕力量 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的探索者,是鄉村學校的建設者,是鄉村學生的“引路人”。截至2023年7月,惠州全市教職工超11萬人,其中鄉村教師約1.7萬人,他們的堅守和努力,讓鄉村的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像何容妹這樣從教30年以上的教師,更是用一生的時光守護著鄉村教育。 2015年,國家頒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提出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國家對在鄉村學校從教30年以上的教師按照有關規定頒發榮譽證書。省級和縣級政府要分別對在鄉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10年以上的教師給予鼓勵。這一舉措充分彰顯了對長期堅守鄉村一線教師工作崗位的辛勤園丁的崇高敬意。 一輩子做好兩件事,何容妹的故事其實也是很多鄉村教師的故事,在不斷強調師德師風的當下,讓更多人看到鄉村教育者的情懷。眾多扎根基層的鄉村教師,帶著情懷和堅持,投身不平凡的教育事業,化身孩子們追夢的“引路人”。 從20歲的小姑娘到如今兩鬢斑白的教育者,何容妹見證了鄉村點滴的變化。剛走上講臺時,何容妹不僅是一名數學老師,她還是美術、音樂等科目的老師。后來由于嗓子出現問題,她被迫停止了音樂教學。近年來隨著師資隊伍的完善,鄉村學校“一崗多職”的情況得到了改善。不過,音體美老師欠缺的現象依然存在,如何補好師資短板仍是鄉村教育面臨的問題。 要縮小城鄉教育差距,重點是縮小城鄉教師隊伍存在的差距。在鄉村地區,不少學校在引入新老師的同時,通過“銀齡計劃”等方式返聘老教師,通過“組合拳”補師資短板。 不過,在走訪中,何容妹等多名老師均提到,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下,鄉村學校需要更多年輕教師。近年來,鄉村教學條件得到改善,信息化教學步伐提速,但教師隊伍老齡化阻礙了鄉村教育的發展。以課程資源為例,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在一根網線就能連接海量教學資源的當下,信息化不僅可以豐富鄉村學校教學資源,還可以讓孩子接觸到更為廣闊的世界,新技術、新方法考驗鄉村教師的智慧和素養,需要更多新力量為鄉村教育“升級”“換血”。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謝志清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王昌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