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風光在險峰。位于惠東縣九龍峰旅游區的大南山,有著“中國小黃山”的美譽。那里群峰聳峙,林深壑幽,還有一片美不勝收的“山頂草原”。然而,要領略這座大南山的美,卻并沒有陶淵明筆下“悠然而見”的輕松。要有 ...
無限風光在險峰。位于惠東縣九龍峰旅游區的大南山,有著“中國小黃山”的美譽。那里群峰聳峙,林深壑幽,還有一片美不勝收的“山頂草原”。山中始建于明崇禎13年的龍巖古寺,佛殿就建于一拔地而起的巨大“龍舌石”巖下,積聚了山之靈氣。從這里遠眺郁郁蒼蒼的大南山,奇峰異巒、水韻生機等一切美好在云霧中若隱若現。 然而,要領略這座大南山的美,卻并沒有陶淵明筆下“悠然而見”的輕松。要有足夠的體力和耐心,還得趕上一場好天氣。 大南山的美,同樣帶著一抹紅。有太多深埋在歷史長河里的故事,在此山中、在山腳的某一處……于是,我們心存敬畏地走過的每一條山道和村莊,去發現它的驕傲和底氣。 大南山腳下的大路村、園潭村,有著當地人們抹之不去的紅色記憶。 大路村是東江縱隊七大隊大隊長朱星一的故鄉,當地百姓一直引以為榮。曾經跟隨著朱星一在村中放哨、站崗、送信的“紅小鬼”朱顯庭,如今已是92歲高齡的老人。每每回憶起過往,他總是無限感慨。在朱星一的影響下,1954年,當時年少的朱顯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而園潭村則打過一場威震敵膽的戰役。 據中共黨史記載,上世紀40年代初,園潭片區南山曾活躍著東江縱隊游擊小分隊,司令員曾生、政委尹林平曾路過此地看望游擊隊員,并和當地群眾舉行軍民聯歡活動。 1946年6月,東縱奉命北撤前夕,東縱北撤指揮部曾在園潭村上店整訓待命。 指揮部旁邊有棵百年樹齡的芒果樹,樹上隱藏著指揮部的電臺,而大家傳遞信號的方式也充分借助了大南山的地理優勢,在村民帶領之下,東縱在每一個山頭設立哨崗,一旦發現敵情,以吹響海螺為暗號,讓海螺號聲從一個個山頭傳遞回來,在敵人進入包圍圈的時候再來個“甕中捉鱉”。 1948年6月17日,駐惠東平山的國民黨保安七團一個營300多人,到園潭村開展對東縱的“圍剿”,東縱北撤指揮部自衛還擊,通過海螺傳訊,在敵人進入距離指揮部1公里左右的振洋壩火力全開,整場戰斗干凈利落,不到2個小時就結束了戰斗。 正是用這樣的作戰方式,東縱游擊隊以1人犧牲的代價全殲了敵軍1個營的兵力。 為紀念這場大快人心的戰役,后來村民們自籌資金和義務收集史料,把曾經的園潭小學舊址重新翻新,建設成了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讓園潭戰役的歷史得以復原和保留。 陳文金就是這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籌備小組的成員之一。 硝煙散去,走進新時代,如今的九龍峰大南山腳下,紅色記憶為人們所存續,處處是一派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 走進大路村、鳳崗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房屋,四通八達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戶戶,修建過的水泥路寬闊平坦;在聯新村,寬敞的村級綜合公共服務站、占地2500平方米的村級文化廣場,還有著惠州全市最大的村級光伏扶貧項目落地…… 自今年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九龍峰旅游區結合工作實際,切實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牢牢把握為群眾辦實事這個著力點,從農村環境整治入手,開展“四小園”建設,鼓勵各村(社區)、廣大群眾合理規劃,利用宅前院后、街頭巷尾閑置土地和三清三拆整治后的荒地打造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小公園等生態板塊。 各村黨員干部牽頭,通過引導村民、發動群眾建設門前“四小園”,讓這里的人居環境越變越美,村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滿滿,而始終不變的,是群眾心中那份跟黨走的初心! |
2021-02-22
2021-07-19
2024-01-12
2021-07-02
2022-03-28